第372(第2/4页)
章节报错
求他们所在州郡的自治权,这自然是王文佐不可能允许的。
“郎君,你也是忒好心了!”崔云英怒道:“此番能打败长安,虽说卢仁基他们也出了不少力,可没有郎君从海东带来的精兵,就凭他们这些乌合之众是裴行俭带领的陇右兵的对手?早就给杀的片甲不留了,他们要十五州刺史之位,那郎君您的部下占据几州。照我看就把这些没脑子的蠢东西狠狠的抽一顿鞭子,让他们知道谁是主,谁是奴!”
听了妻子的这番话,王文佐吃了一惊,他没想到同为河北士族的妻子,竟然提出如此粗暴的主张,他摇了摇头:“若是这么做,就把脸撕破了,与我接下来想做的事情不利!”
“你接下来想干什么?”
“两件事情!一件是在南运河和北运河的交汇处兴建港口,沟通运河和海运,打通海东驻地和河北的联系!”
“那第二桩事情呢?”
“通榆关道,通辽泽,从河北迁徙百姓,开辟辽泽,以为田亩乡镇,为万世之基!”
“开辟辽泽?”崔云英美丽的脸上现出一丝难色来:“三郎,我知道你行事素来非常人,但第一桩事也还罢了,第二桩事一定要三思呀!自古以来,迁徙百姓开辟边陲之事,都是多败少成的,就算少数几个能有所成就的,也是害在当代,利在千秋的。你现在功业已极,只要持盈保泰,自然能流传后世,又何必拿自己这辈子的功业去赌呢?”
听到崔云英这番话,王文佐也叹了口气。他自然知道妻子说的很有道理,唐代前往辽东的主要道路与明清年代不一样,明清两代从河北前往辽东通常是出穿过辽西走廊,进入辽河流域,即榆关道。但唐代通往辽东的道路就不是榆关道了,其主要原因有二:第一唐代的辽西走廊比明清两代要狭窄的多,一旦海潮上涨,就很可能会出现无法通行;其次就是辽泽的存在,这个东西连绵两百余里的沼泽地实际上就是辽河的入海三角洲,使得后来的道路变得无法通行。
而对于王文佐来说,这个巨大的沼泽地只要采用正确的治水方法,将会化为大片优质的田园和牧场,而要进行如此规模的水利工程和道路建设,就离不开有着充沛人力的河北士族的支持。但崔云英的看法也有她的道理,在她看来,王文佐多年来累积的功勋和威望无疑是篡夺唐帝国大位的重要筹码,在篡夺大位的紧要关头,把宝贵的功勋和威望用在百余年后才能获得收益的事情,未免也太蠢了。
崔云英见王文佐始终没有开口说话,她知道这意味着丈夫并没有改变决心,心下不禁有些发慌:“三郎,你不会真的铁了心要去开辟什么辽泽吧?你现在都快五十的人了,就算这辽泽真的开辟出沃野千里,你难道还看得到吗?有这个力气,不如多想想些别的事情,替咱们孩子多考虑考虑!”
“咱们孩子?”王文佐笑了起来:“考虑什么?他生在富贵乡里,还有什么要考虑的?”
新道旧道
“他可是王文佐的儿子,只是富贵乡里就够了吗?”崔云英问道:“彦良和护良也都是你的儿子,一个登基为王,一个留在长安尚公主,这孩子可还是你的嫡子呢?你怎么能亏待他?”
王文佐的眉头皱了皱,还是无奈的松开了:“不是我处事不平,只是这孩子着实太小了,我便是给他些什么,他也接不住,守不住,反倒害了他。再说你以为护良留在长安尚公主是啥好事吗?那就是个人质,一不小心要掉脑袋的!”
“那彦良为何可以出生即为王?”
“彦良是子以母贵,这谁也没法比,而且他这十多年日子可不好过,比起他,这孩子可幸福多了。这方面,你也应该知道吧?”
听到王文佐最后一句话,崔云英陷入了沉默,半响之后才点了点头:“你说的也有道理,不过自家孩子,你对他长大后可有安排?”
“安排自然是有的,不过现在说这些还太早了!”王文佐叹了口气:“其实我现在做的事情其实也可以说替孩子们的未来做准备,饼做的越大,孩子们将来就越不会争的你死我活!”
“饼?”崔云英闻言一愣,旋即笑了起来:“瞧你这比方打的,算了,希望如此吧!我只担心先来的人把饼都吃惯了,晚来的连点残渣都吃不到!”
“那是饼不够大!”王文佐自信满满的笑道:“只要饼够大,再大的胃口也能给他撑饱了!”
“那你可得加把劲了!”此时崔云英也被丈夫的乐观情绪给感染了,白了王文佐一眼:“我可是听说你在倭国那边还有不少儿子女儿,都是和别的女人生的,可不能厚此薄彼呀!”
“这个……”王文佐没想到妻子突然提到这茬,面上不禁有些尴尬,崔云英见状笑了起来,抢过丈夫手中已经空了的汤碗:“算了,不为难你了,我也懒得管那些孩子的事情,只是我们的孩子绝对不能亏待了。你还要喝汤吗?”
王文佐暗中松了口气:“喝,当然还要喝!”
片刻之后,崔云英拿着盛满的汤碗回来,一边将汤碗放在王文佐面前,一边笑道:“说来今日还遇到一个奇人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