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5节(第2/3页)
章节报错
擒后,高得捷和谭洪也想收拢其余溃散士卒,但无济于事,古代军队一旦进入“炸营”式的总崩溃中,平时辛辛苦苦建立的秩序与纪律,就会在瞬间变成乌有。
而且吴三桂再拉,于军中还是有不少亲信的,很快,吴三桂的亲信,张国柱,夏国相就已经反映了过来。
二人亦是吴三桂麾下总兵,但由于出身辽东,和满清渊源颇深,自然不会轻易反正,迅速派出人手弹压局势。
混乱一直持续到了傍晚,一片喧嚣嘈杂之后,整个剑山脚下的数里连营,竟是只剩下万余人马,其余大多溃散和在混战中伤亡。
擒住了吴三桂后,吴军剩下的诸多将领瞬时分成了三派。
这也是吴三桂治军留下的恶果,也许是由于对自己上位手段的认识,吴三桂平常非常重视对手下将领的权力制衡,除了他这个平西王、大将军外,往下一级便只有总兵,而且是统共八个总兵。
还有几个副将亦是独立领兵,这一方面是为了制衡兵权,另一方面也是吴三桂对军队控制力不够的体现。
吴军并非全部都是山海关旧部,其中如高得捷、谭洪这种出身其他九边军将,或是明军降将大有人在。
于是乎,吴三桂一旦被拿下,十几号将领顿时群龙无首。
高得捷、谭洪二人自然是绑了吴三桂,想逼众人就范,投降明军。
而吴三桂的铁杆,如张国柱、夏国相,则要求先释放吴三桂人身自由,而后再商谈投降问题,还有一个吴三桂亲信胡国柱,被派往西北方向探路去了,还没回来。
其余半数军将则大多持中立态度,冷眼看待双方对峙。
吴军陷入了内部危机,可明军可没有闲着。
高一功和刘文秀认为时机已到,吴军顿兵雄关已有数日,军心必然涣散,便勒令各部开始缩紧包围圈,层层推进。
至于剑阁之上的狄才良他们和利州卫清军,则处于懵逼状态中。
原本随着吴三桂攻势的变本加厉,剑阁守军压力越来越大,见高得捷、谭洪大张旗鼓,以为又是一场恶战,没想到却是吴军自己先打起来了。
在山上也搞不清楚是啥形势,只知道吴军两万多号人轰然混战一片,喊杀一片,逃亡一片,而后就不再攻山了。
挺吴派和反正派的对峙持续了一天一夜,双方分别以剑州县城外的集镇为界,分东西驻营,其余隔岸观火的军将和数千人马也不跑路,毕竟明军的包围已经完成,往哪跑啊?
最后两派在第三天开始接触,高得捷派人通知张国柱和夏国相,吴三桂在他手里还没死,但自己已经派人去告知明军反正的消息,要求张、夏两部和自己一起投降。
对于高得捷而言,这是向明廷表现的时候,如果能兵不血刃,把这剩下的万余人马带回去,可不是个小功劳。
随着明军包围阵线收缩,之前溃散的许多吴军士卒没被高得捷他们收拢到,却是被明军俘虏了。
高一功也觉得如果能保全这支部队,对于明军的发展是很大利好,尤其是其中关宁和边军骑兵,若是能够改编,再加上姜镶部大同骑兵、松潘羌藏骑兵,陛下所设想的西北骑兵计划就算有了基础,无需从零开始了。
其实高一功在事后第三日就收到了高得捷的亲笔信,知道了吴三桂被擒的事情。
这并不出乎他的意外,这种孤军困于群山之中,前有雄关阻隔,后又追兵重重,伤亡惨重,士气低迷,不出乱子才是奇事。
但他却依然毫不表态,既不向高得捷、谭洪回信,也不让五万多明军发动总攻,只是继续维持这种尴尬气氛。
高得捷和谭洪等了两日,也没收到消息。
然后去送信的信使回来,说高都督毫无表态,只是点了点头,让高得捷二人自行思量。
高得捷这才醒悟,吩咐人将软禁起来的吴三桂拉出来。
而后对谭洪道
“我明白高都督的意思,这是想要让咱们先交了投名状,莫要让天子和诸多将帅为难。”
高一功的心思其实不难理解,想要收编关宁军和吴军旧部可以,但这有一个前提,那就是吴三桂必须死。
而且还不能死在明廷手上,因为从这个时代的道德规范而言,吴三桂是有不死的理由的,如果他是作为俘虏交给明廷,那明廷想要改编关宁军,并以此向许多清廷麾下出身边军的将领释放信息,就很难杀他了。
毕竟当初吴三桂降清,是在京师被顺军攻克之后的事情,从封建道德而言,他投降清军,并入关追击李自成这个“逼杀君父”的贼头子,说好听点,完全可以和伍子胥相提并论嘛。
如果朱由榔不想用关宁旧部倒也无所谓,杀了就杀了,当今朝堂,还没哪个不开眼的文官敢因为这点破事找天子麻烦。
但朱由榔也好,高一功也好,心中都有另外盘算,如若川陕砥定后,新建的骑兵部队,姜镶势力实在太庞大了,必须要引入制衡,否则西北天高皇帝远,就算把姜镶调离,其旧部那般军头、军阀做派,